主页 > 新闻 > 《人民日报》:练字不宜从唐楷入手!

《人民日报》:练字不宜从唐楷入手!

2022-10-27 21:01:15  来源: 中国美术家网

       练字从唐楷入手是对的?魏晋楷书入手最好?还是行书入手更好?抑或是篆书入手更好?或是隶书入手更好?对于这个观点历来是莫衷一是!今天组织一次辩论赛,请大家各抒己见。请大家文末投票,欢迎留言讨论:


 反方观点

练字不宜从唐楷入手?

来源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》 2016年06月18日


       长期以来,提及学习书法入门,书法教育界必言“先正楷,再行楷,再行书”。而正楷专指欧颜柳:欧体严谨,间架结构好,颜体舒展、大气雄厚,柳体瘦劲、法度森严。三者体现了点画、结构的规范化。无论是老师推荐,还是市面上出售的字帖,多以此三者为主。如颜真卿《多宝塔》《勤礼碑》、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、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等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07.jpg

柳体


       “颜柳害人,扼杀个性”,书法打基础应从隶书和魏楷开始,起初听到大吃一惊,但细究下去,发现这是个有意思、有价值的话题。

       初学书法理当求“雅正”

       现实中不只一个人认为:最好以行书起步,兼练楷书。楷书的严谨会让你还没抓住它,就先有挫败感了,只适合于修炼稳健的基本功。行书发挥空间较大,可以很快看到自己的进步成果,对培养兴趣有益,想想也是如此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15.jpg

欧体《九成宫醴泉铭》


       但这真的可行吗?据说曾有老先生携草书作品请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指教,散翁一张一张认真翻看,只点头不说话。老先生走后,林老说:“这个人还在门外转。”他说如果来访者是小青年,他一定毫不犹豫让他刹车,赶快写楷书。但老先生走了一辈子弯路,叫他从头练楷书,一则使其难堪,二则为时已晚,故只能缄口不言。宋代书法家苏轼也说,楷书如站,行书如行,草书如奔,还没见过站都站不稳就能跑的人,行草都是以楷书为本体的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18.jpg

颜体


       不可否认,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具有一种“崇正性”,如孔子就有“割不正,不食”“席不正,不坐”之说。细思起来,当是从小处庄重端敬,培养品格的正派、正直,延伸到对法统大义的坚守。南渡之后的南宋词学中也重“雅正”,但重点并不在于建立一种艺术理论,更在于强调正朔,崇尚“正统”,与理学中的“道统”一脉相承,代表了定于一尊的“正统化”。

       所以,从孩子们的人品塑造、习性养成考虑,楷书是汉字最成熟的字体,形体方正、笔画平直、法度谨严,对初学书法的少年儿童应是最好的选择。

       但重点是,楷书不只有唐楷。

       魏晋楷书与唐楷孰高?

       从历史追溯,最先出现的是以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晋人楷书,其后是魏碑楷书,包括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摩崖石刻、墓志碑版石刻,之后才是以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为代表的初唐楷书,以颜真卿、柳公权为代表的中晚唐楷书。

       明清书家已开始提倡从颜柳楷书入手。颜柳楷书骨力刚健,笔法严谨,运笔有明显的提按动作,可以纠正随手画的毛病。但过犹不及,严谨过头,这反而成了缺点和弊病。譬如转折、挑剔处的重顿,恰恰是宋代书家米芾所说的“丑怪”之处。现在中小学毛笔字教学普遍死学颜柳,只求形似,发展了其生硬刻厉,把颜柳写成了仿宋体字,接下来学行书当然就举步维艰了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21.jpg


       晋楷乃楷书之源。唐楷只重视用笔结体的规范性而忽略了情感表现,容易扼杀初学者的艺术个性,对青少年而言尤为严重。因为法太严,容易写得僵硬,缺少生机,更谈不上能表现艺术个性。这一点,南宋艺术家姜夔和清代康有为已说得非常清楚。姜夔认为:古法强调潇洒纵横,结构千姿百态。唐楷以平正为善,结体拘束,用笔单一,失去了魏晋之风规,恰恰失却古法。应当学习魏晋楷书,尤其是魏之钟繇和晋之王羲之楷书。所以清包世臣说:“唐人书无定势,而出之矜持,故形板刻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26.jpg


       康有为概括了魏晋楷书十美:

       一曰,魄力雄强。

       二曰,气象浑穆。

       三曰,笔法跳跃。

       四曰,点画峻厚。

       五曰,意态奇逸。

       六曰,精神飞动。

       七曰,兴趣酣足。

       八曰,骨法洞达。

       九曰,结构天成。

       十曰,血肉丰美。

       康有为认为唐楷有八病:疏、凋、迫、薄、争、滑、直、敛。魏晋古法绝于后世,其结体之密,用笔之厚,笔画意势舒长,纵横宕往之态正是唐楷所缺少的。唐楷更缺少疏处可以走马、密处不使通风、计白当黑、神奇无限的美。

       有人认为唐楷和魏晋楷书都好,其实不然。因为唐楷将楷书形式僵化,意味着楷书的终结,最后变为印刷体就证明了这一点。所以北宋将楷书行书化,一反唐楷的僵化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32.jpg


       循书法流变之路更顺畅

       魏晋楷书之古法源自金文汉隶。从钟繇、王羲之、王献之乃至魏晋碑刻与墨迹来看,都有篆隶遗意,“北碑自有定法,而出之自在,故多变态。”

       正因为颜柳欧过于完美,所以扼杀个性,变成千字一面的美术字,教育中普遍用颜柳,非常不妥。书法的本质是抽象性和意向性,书法造诣决定了山水画的写意性,所以非常重要。

       有人说,如果学书法是希望自己的字好看一点,那不妨从唐楷入手,但如果有志于书法艺术甚至是中国画的学习,建议从篆书入手,甚至从甲骨文入手也行。

       如今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,实用性可以忽略不计。学习书法,主要目的是了解汉字之美,提高艺术素养,传承优秀文化传统。那么不论是从打基础入门的当下来说,还是从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而言,金文、汉隶和魏晋楷书似乎都是更好的选择。


 正方观点

重新认识唐楷的价值

来源来源:《中国美术报》第51期 书法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35.jpg

【唐】柳公权  神策军碑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38.jpg

【唐】柳公权  神策军碑


       笔者的观点是,学习唐楷入门或创作都不是问题,问题主要出在今天沿袭常见的教材和解读示范的“导师”水平的错误:一种仿佛被视为权威化了的机械、刻板、描摹的唐楷技法在误人子弟!这一点只要与魏碑写法比较就显然可见。唐楷笔法的鲜活价值和创作风格在今天远远没能表现出来。一句话:不是唐楷的困惑,是学书者未能敏悟参透而畏难所困、为法所缚!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41.jpg

【唐】颜真卿  多宝塔碑


       笔者亲授书法专业课程,此番感慨也非信口编造,在教学和交流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。在此,近年有几篇重要的文章值得一述:庄天明《楷书中的冤假错案“楷书基本笔画回锋法”的错误解读及严重后果》、黄惇《颜柳的障碍》,以及卢中南《“回锋法”扼杀了书法?》。前两篇文章都是围绕对唐楷典型的运笔笔法(回锋法和结节的华饰现象)的讨论,指出唐楷对行书,尤其对晋人书风的破坏(古法荡无遗矣)。由此就有了影响大、权威化的《人民日报·海外版》刊登《练字不宜从唐楷入手》的文章。自问学书近四十年,也常常自讨这对不对,那该不该,还能不能,但凡不宜也不敢轻易出口。宋代米芾自述学书经历,幼学颜、柳、欧、褚,进而学《兰亭》、法帖,虽评颜柳书“挑剔,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”,亦能脱其繁俗直追晋韵,可谓善书矣。书法学习讲究阶段性,不可一蹴而就,往往悟理通关,渐入佳境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45.jpg

【唐】颜真卿  多宝塔碑


       旧同学浙师大翁志飞君于唐楷精研有得,他对唐楷的认识印证了在下的判断。志飞君说:“唐楷是魏晋楷书用笔的大整理,将楷书笔法清晰固定下来,使学书者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!”实际上,这正是米芾越唐入晋,“八面出锋”的内家法宝。“使用笔节奏明确,点画关系交代清晰,最适宜初学!”入门初学者切不可拘泥于普通教材图示箭头画圈填墨,执、使、转、用要以明快的、丰富的提按笔法完成点画的姿态和结构。

       “唐人笔制最复杂,学习唐楷必须了解唐人的制笔工艺,因为笔制变了,执笔方式就变了,书风随之改变。”笔制与执笔关系是老话题,沙孟海先生的研究可以考证,还可以从古代壁画、绘画和古代家具发展的文献图像资料中以图证史来进一步探究。同时,从书法文化地理研究中也可见一斑,对“初唐四家”和“颜柳”的考察还要与其所处地域的魏齐碑刻相联系,洞察其中的渊源关系。尤其是颜真卿书法的用笔和结构特征,这也难怪宋人对他有非议,风土审美差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文化问题。


微信图片_20221027211748.jpg

【唐】欧阳询  九成宫醴泉铭


       汉蔡邕论书“藏头护尾”,宋米芾“无垂不缩,无往不收”,明董其昌评此为“八字真言,无等等咒也”,这种古老的篆隶以下的笔法传承,被后人放大偏激了,实际上所言笔法、笔势带动整个结字风格的书法理念被钉在了一个“回锋”、结节的死路和套路上。唐楷还是要回到笔法源起的宇宙万殊、周而复始的生命哲学思想上,才能创造出笔力美和韵律美,涵养成楷书独特的气势,激活唐楷真正的价值和意义!


觉得好就分享吧:
    艺术家推荐
    新进艺术家


官网




未来之星